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幾個有興趣的前端框架

webber0928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一個對 UI 開發不那麼在行,或是無法花太多時間在 UI 設計的 Web 開發者,但卻想能夠快速建立一個可用的 UI 介面,那麼最快的方法就是借重別人寫好的前端框架。


這裡我對前端框架的定義是包含了頁面排版、風格樣式、 UI 元件等,不限純 CSS ,可以包含 JavaScript 。
本文從以前我所使用及目前研究的幾個前端框架,依照研究的深入程度,由深至淺來簡單分享我個人的一些分析心得。至於優缺點,完全是個人主觀意見,大家參考看看即可。

Twitter Bootstrap

Twitter 所推出的 Bootstrap 大概是使用者最多,資源也最豐富的框架了。因為推出時間較早, Bootstrap 的社群也相當龐大;不少開發者也在它的基礎上建立了很多自訂的元件,延續了它在前端的戰場生命。
一開始 Boostrap 是以 LESS 開發的,不過後來官方也提供了 SASS 版本;對我來說,在開發流程裡就不會再有 LESS 和 SASS 混搭的問題了。

優點

Boostrap 包含的樣式與元件都已經涵蓋了多數應用場合,而且文件非常完整。有許多第三方 UI 元件都是基於它來開發的。另外也有很多開發者在 Boostrap 的基礎上建立出多種 Theme 讓開發者套用,讓 Bootstrap 能跟上目前時下流行的網站設計風格。
在 Boostrap 的 LESS 與 SASS 版本中,都提供了大量的變數讓使用者可以做出自己的 Boostrap 客製化版本;而 Boostrap 也提供了線上客製功能,讓官方網站直接幫你組合出適合你的 Boostrap 。

缺點

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看,稍微複雜的 Grid 系統常常需要多層巢狀 HTML 標籤來組合,大概就是 Bootstrap 的罩門了。另外表單的排版也是不夠簡明,一個小 UI 可能需要好幾層 HTML 來組合。
相依在 jQuery 上或許是另一個小缺點,兩者的 JavaScript 檔案大小相加後超過 100KB ,在行動裝置上使用時要特別注意載入的效率。

相關資源

Semantic UI

一套強調語意化的前端框架,主要是在 HTML 標籤的 class 屬性去組合語意。例如兩欄等高的排版會長這樣:

<main class="ui two column equal height page grid">
<div class="stretched divided row">
<section class="twelve wide column"> ... </section>
<aside class="four wide column"> ... </aside>
</div>
</main>

從 class 就可以看到跟 Boostrap 非常不一樣的設計理念,像 column 在不同的位置會有不一樣的解釋。第一層的 two column ... page grid 指這個 grid 裡會包含兩欄,而後的 twelve wide column 與 four wide column 則定義了欄的寬度。
另外 Semantic UI 2.0 有個特別之處,就是它在 Layout 和 UI 元件上,全部採用了 CSS Flexbox 設計。當然這樣會有瀏覽器支援的問題,但如果不必考慮這個問題的話,這樣的設計實在是讓我覺得很舒服。
目前 Semantic UI 是採用 LESS 開發,還沒有官方的 SASS 版本。

優點

Semantic UI 透過 class 的語意化組合使得頁面的 HTML 變得很簡潔,讓開發者不會像 Bootstrap 一樣迷失在 HTML 標籤海裡。另外搭配 HTML5 本身的語意化標籤,讓開發者可以更輕鬆地定位到他想套用程式的位置。
另一個優點是它的 UI 預設風格非常精緻,個人還滿喜歡的。當然它也跟 Boostrap 一樣可以更換 Theme ,而且在設計上是採用三層繼承架構。

缺點

雖然說語意化排版是 Semantic UI 的強項,但卻讓人有不知道該怎麼組合的挫敗感;網路上有關 Semantic UI 的 Layout 範例都停留在舊版,著實讓我在用 2.0 版時頭痛了一陣子。所幸最近官方的文件正逐漸改進中,應該能解決掉這個問題。
另外社群針對 Semantic UI 所寫的第三方 UI 元件實在不多,內建的元件也不如 Boostrap 多樣化;如果你不打算自己開發 UI 元件的話,這相當於限制你只能在這個框架中尋找替代做法。
Semantic UI 在 Responsive 的部份也必須因為有不同的排版策略而有不同的 HTML 區塊,這點反而不如 Boostrap 的設計 (但搭配 RESS 後反而變成優點了) 。

相關資源

UIKit

UIKit 是 YOOTheme 開發的一套前端框架,除了 class 名稱不太一樣之外,整體設計理念很接近 Boostrap 3 ;尤其是 Responsive Grid 的設計,跟 Boostrap 如出一轍。
UIKit 的所有元件都做了 Responsive 化,同時把所有資訊都寫在 HTML 標籤上,所以它的元件不需要像 Boostrap 一樣寫額外的 JavaScript ;只要在元件 HTML 標籤上定義相關屬性,接下來的事情會由 UIKit 的 JavaScript 程式庫處理掉。不過它和 Boostrap 一樣,也需要 jQuery 的支援。
目前 UIKit 是採用 LESS 開發,還沒有官方的 SASS 版本。

優點

UIKit 的官方文件相當齊全,完全不輸 Bootstrap ;部份常用的 Web 元件甚至是 Bootstrap 所沒有提供的,像是 Date Picker 與 HTML Editor ,讓開發者不需要引用太多第三方套件。
除了傳統 Grid 排版, UIKit 也提供了 Flex 排版機制;讓開發者在不需考慮瀏覽器支援度的狀況下,可以更靈活地安排版面。

缺點

也因為 UIKit 跟 Boostrap 很像,所以在排版上也有多層巢狀 HTML 標籤的問題,不過與 Bootstrap 相比,已經改善不少。
另外也許是因為 UIKit 非大公司出品,在社群上的討論度不那麼高,使得它在第三方的支援上就不如 Boostrap 這麼廣泛。不過我想 UIKit 本身所提供的這些元件,就應該足以應付常見的需求了。

相關資源

Materialize

Materialize 是一群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學生,依照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所開發出來的框架。從它的 Grid 範例來看,應該也參考不少 Bootstrap 的設計。
目前 Materialize 是採用 SASS 開發,還沒有官方的 LESS 版本。

優點

Materialize 是目前實作較完整的 Material Design 框架,大多數 Material Design 的模式都很容易在這個框架中實現。而除了 class 名稱不同外,大多數的元件在使用上和 Bootstrap 是差不多的。它的文件非常清楚簡潔,大多數元件只要看範例就知道如何使用了。
如果你非常想在新專案實現 Material Design ,那麼這個框架絕對是首選。而如果你熟悉的是 Bootstrap ,但又想套用 Material Design 的話,可以參考看看 Bootstrap Material Design 。

缺點

因為 Materialize 發展還不到一年,所以社群支援程度還不夠高,相關應用發展也是不如 Bootstrap ;不過我想這個問題會因為 Material Design 被高度關注的狀況下,逐漸得到解決。

相關資源

Material Design Lite

Material Design Lite 是 Google 自己推出的 Material Design 框架,它的出現造成了社群中高度的討論。我個人是認為 Google 推出 Material Design Lite 其實帶有宣示的意味,它要讓開發者知道 Google 對 Material Design 真正想表達的就實現在這裡了 (當然這是我自己猜想的,沒有什麼根據) 。
目前 Material Design Lite 是採用 SASS 開發,還沒有官方的 LESS 版本。

優點

Material Design Lite 是 Google 推出的,未來發展性也許不錯 (雖然有可能夭折) 。

缺點

因為 Material Design Lite 的 class 是採用 BEM ,所以就有了 class 爆炸的問題,一個元件的定義可能就會包含了十來個 class 。
另外因為剛推出不久,它的元件也不夠豐富,文件的流暢性也不像其他框架這麼好。總之這個框架還需要時間熟成,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耐心等候。

結論

好的前端框架如果用在正確的地方,絕對可以節省很多開發時間。當然如果你的設計不是那麼中規中矩時,套用這些框架反而容易綁手綁腳,比不用還糟糕。

參考自 http://jaceju.net/2015/07/08/front-end-framework-summary/


By webber0928

一個小菜鳥工程師,對籃球還有夢想的男孩。

0 意見:

張貼留言

Coprights @ 2016, Blogger Templates Designed By Templateism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